中国民众对欧盟的看法:社交媒体的影响  

导语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欧互动的加深,了解中国公众对欧盟的看法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对增进中欧双方的理解至关重要。鉴于社交媒体在政治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假设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够有力地影响中国公众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看法,并基于2020年在中国收集的民意调查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了中国公众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看法。同时,社交媒体的使用效应在不同的平台之间有所差异。

 

作者简介

Caiyi Zhang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助理。Daniel Kübler是苏黎世大学政治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主和公共治理。Lisheng Dong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治理,政治改革。

 

主旨内容

1.引言

对一国国际形象的看法和解读在国际政治学中非常重要。过去的二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欧盟的国际形象。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中欧在经济、政治领域日益密切的互动,中国对欧盟的认知正成为欧盟形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献表明,欧盟被中国公众视为经济巨人、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领导者。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欧盟的接触和媒体使用情况等因素被认为是深刻影响个人对欧盟看法的关键变量。本研究旨在了解在线互动和社交媒体的使用如何影响个人对欧盟的看法,并基于2020 年对中国超过3000名受访者的在线公众调查数据展开分析。 

2.中国公众眼中的欧盟和社交媒体

中国公众在不同全球问题上对欧盟的看法是多元的。经济认知方面,欧盟多数时候受到中国公众、精英和媒体的批评。中国政府官员和大多数中国学者曾多次以欧盟对华军售禁令以及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为例,说明欧盟对中国的不公平和歧视态度。与此同时,中国的精英认为欧盟正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地位来维护新殖民主义利益,而不是向第三世界提供特殊帮助。政治认知方面,中国人整体上更倾向于欧盟而非美国或美国领导的组织。欧盟对中国人权问题和中国台湾问题的误解态度被认为是双方合作发展的严重障碍。环境观念方面,中国公众认识到欧洲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方面一直是国际领先者。另外,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国公众对中欧关系及其前景持乐观态度。

尽管之前的研究考察了中国新闻媒体对欧盟的看法,但很少有研究专门关注社交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媒体消费呈井喷式增长,同时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社交媒体的出现强化了这种媒体消费趋势;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创造了独特的公共领域,成功地融合了大众媒体和人际对话,而这正是人们舆论认知的两个主要来源。就此,我们提出假设:

H1: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中国公众对全球行为体和国际关系的看法有重大影响。

但“社交媒体”一词实际上涵盖了一系列非常不同的媒体,因此可能对其话语及用户观点产生不同的影响。克鲁弗(2002)提出的信息组织原则是理解媒体类型对国际话语影响的关键参考。他提出逻辑的三个标准是:(1)格式化叙事和语境框架的能力;(2) 提供及时、或“具有认识论意义”的信息;(3) 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微博最符合上述三个媒体逻辑标准。微博上的信息主要以简短、受限的文本形式出现,且时效性很强,能有效制造叙事。与微博相比,微信和抖音并不完全符合媒体逻辑的三个标准。于是,我们提出假设:

H2:与微信和抖音相比,微博对中国公众的欧盟认知的影响更大。

H3:与微信和抖音相比,微博对中国公众的中欧关系认知的影响更大。

3.数据与方法

研究使用2020 年底的一项关于中国人对欧盟看法的在线调查数据展开分析。调查问卷取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南宁这六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

研究重点关注受访者对欧盟以及中欧关系的看法,将两类看法作为第一和第二因变量。自变量是社交媒体的使用。我们将社交媒体的使用进一步细化为微博使用、微信使用和抖音使用。此外,我们假设社会人口统计(性别、年龄、收入、教育水平)以及与欧盟的接触、民族自豪感和政治参与同样影响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看法,将他们处理为控制变量。最后,我们使用城市虚拟变量来控制六个样本点(以北京为参考类别)受访者的聚类情况。对于多变量分析,本研究采用了普通最小二乘回归。 

4.实证结果

描述性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公众对欧盟的总体印象较好。近百分之八十的受访者对欧盟表现出好感,这使得欧盟排名紧随瑞士和俄罗斯之后。14.1%的受访者认为欧盟是最重要的全球政治角色。大多数受访者有多种获取欧盟相关信息的渠道,而互联网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信息源。

回归分析表明,微博的使用对受访者的中欧关系认知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用户对中欧双边关系的好感平均降低了0.243个单位。然而,在评估用户对欧盟看法的模型中,回归系数却并不显著。与现有文献一致,我们发现去过欧盟、认为投票权重要、高收入、老年和女性等特征的人群对欧盟往往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另外,与北京相比,广州的受访者对欧盟的看法偏消极。民族自豪感也会影响受访者对中欧关系模式的认知。

我们针对微信和抖音重复了上述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使用微信对上述因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使用抖音的中国公众对欧盟的态度略显积极,但对中欧关系的看法往往更加消极。 

5.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中国公众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看法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使用确实与中国公众对欧盟和中欧双边关系的认知有关。为此,H1得到证实。

另一方面,不同社交媒体的作用存在差异。微信的使用与中国公众对欧盟或中欧关系的看法没有显著相关性。抖音的使用积极促进了中国公众对欧盟的看法,而对中欧关系的看法则产生负向影响。微博的使用与中国公众对欧盟的看法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对中欧关系的认知有负面影响。为此,H2被拒绝,H3得到证实。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抽样偏差和调查资源有限等方面。进一步的研究可探索国际报道、外交政策和国家形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将调查样本扩大到居住在海外并有其他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中国公众等。

 

 

编译者:朱咏青 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