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报告会第九期 蔡婧、谢杨、潘聿航主讲“气候变化的人群健康影响与经济效应评估:来自中国的经验”
发布时间:2023-12-29        浏览次数:194

2023年11月16日,青年学者报告会第九期在光华楼西辅楼805E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蔡婧老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谢杨老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此次青年学者报告会由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钱浩祺青年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开始前,钱浩祺老师首先介绍了三位老师的履历并对几位老师表示了诚挚的欢迎。

蔡婧老师首先就“温度与温度变异性对生育健康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报告。报告伊始,蔡婧老师首先介绍了当前大气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指出了空气污染带来的疾病负担与潜在健康经济损失,以及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联合作用。接着蔡老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目前的主要研究,臭氧的长期暴露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存在显著关联。此外,团队的另一项相关研究探究了温度与死亡的关系,发现在22.8°非意外死亡率最低。针对当前生育率下降问题,蔡老师的团队研究发现高温等极端天气会影响人类繁衍。环境温度升高与怀孕等待时间(TTP)延长显著相关。最后,蔡老师强调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十分重要的议题,我们需要同时考虑两个议题并进行协同控制。

接下来,谢杨老师就“极端天气健康经济影响评估”进行了报告。谢老师首先针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情况进行了介绍。研究发现,寒潮造成的死亡会高于热浪,且对西南地区的影响最大。在加入经济效应后,研究发现不同的区域和省份对于热浪和寒潮造成的损失不同,而近年来热浪带来的影响普遍大于寒潮。热浪相关的死亡在2010年后有所增加,而寒潮带来的死亡率在不断减少。报告最后,谢老师强调在研究中加入了经济增长及人口规模进行分析,从而带来了不同趋势的结论。此外,区域间差异及人群脆弱性都会对结果有所影响。

作为第三位主讲人,潘聿航老师就“Climate Change and Hospital Workload: Evidence from China”这一主题进行了报告。潘老师从医疗保健系统出发,通过急诊科的住院记录数据,研究了极端气温与医院工作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从个人的角度和医院的角度看到的低温情况并不一样。针对不同的疫病缘由及特定科室在极端气温期间都有相应不同的结果。而与自付费用相比,极端气温对保险支出的影响更大。这项研究着重强调了气候变化与特定医疗机构面临的负担之间的关系。潘老师最后指出了极端气温会同时并累积地影响医院工作量。而病人的结构在极端气温期间会有所变化。

在问答和评论环节,在座师生围绕研究中对变量控制的条件、相关医疗政策医保制度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前景展开了讨论。

最后,叶欣老师针对三位老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对三位老师的政策含义及未来的研究发展进行了总结,在气候变化中不仅要关注健康效应,还要关注经济效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钱浩祺老师为三位主讲人送上纪念品礼物并合影留念,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供稿:祁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