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与复旦—LSE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Connecting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rections of Inquiry”学术研讨会。会议聚焦哲学与公共管理的交叉融合,邀请了来自新西兰、英国、中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全球治理背景下公共管理的哲学基础与方法创新。
研讨会由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敬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与数据驱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尽管技术推动了公共管理和政策的进步,但许多核心问题仍需哲学的引导与支撑。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复杂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批判视角。他简要介绍了三位主讲嘉宾,并期待此次研讨会为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与跨学科交流注入新动力。
会议共同主持、英国开放大学的Edoardo Ongaro教授发言指出,从哲学与公共管理之间的根本联系出发,哲学能够“照亮”公共管理,为理解和回应复杂治理问题提供基础。他认为,面对不断演化的治理挑战,公共管理需要回归哲学视角,从根本性问题出发重新反思,这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价值所在。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Wonhyuk Cho博士首先发言,他以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为例,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西兰推行新公共管理(NPM)改革,倡导市场化、私有化和结果导向,公务员逐渐转变为类似私人雇员。财政制度改革强化了绩效导向,“无成果不拨款”成为基本原则。然而,近年来新西兰社会开始反思NPM是否走得过远,促使学界重新关注其背后的哲学基础。
东南大学杜运周教授以“从哲学出发:创新方法论以应对复杂管理问题”为题,指出在治理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研究亟需突破还原论和线性分析范式,推动理论与方法的双重革新。他重点介绍了自己提出的“复杂中介模型”,旨在构建更贴近现实复杂性的理论路径,解释管理中的关键机制。杜教授强调,哲学应成为推动治理研究范式更新的重要源泉。
最后,Ongaro教授以“再思考21世纪公共治理:联结哲学与公共行政的重要性”为题,系统阐述了构建哲学与公共管理联系框架的重要性。他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与政治哲学等维度出发,分析了包括新公共管理、公共价值治理等在内的主要行政范式的思想根源。
在全体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公共管理是否需要独特的哲学框架”“哲学如何指导方法创新”“AI与大数据的局限”“政府公信力”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哲学议题注入新活力,也为未来在AI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