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0 Timo Toikko教授主讲“平衡公共服务中的需求与供给:儿童福利带来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5-04-21       

2025年3月31日,复旦—LSE讲座系列第70期在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举行。讲座邀请了东芬兰大学Timo Toikko教授,以“平衡公共服务中的需求与供给:儿童福利带来的启示”为主题展开讲座。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敬乂嘉教授对主讲人进行了简要介绍。Timo Toikko教授现任东芬兰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社会工作学教授,长期从事儿童福利、社会福利制度及社会福利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政策与服务如何影响弱势群体及其获取福利支持的能力。

讲座伊始,Timo Toikko教授从自身对社会服务体系的长期研究出发,介绍了芬兰福利制度的结构与转变,并回顾了其在社工领域的实践经验。他指出,芬兰公共部门在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础教育至博士阶段的教育由公立机构免费提供。而在医疗服务领域,情况则有所不同。私人机构的参与比例不断上升,由此引发了关于服务效率与公平性之间平衡的讨论。通过讲述自己为家人申请公共护理服务的经历,Toikko教授引入了“关怀贫困(care poverty)”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现实中个体所面临的真实困难往往难以被服务系统准确识别与回应,导致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落差。他进一步指出,服务评估不仅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标准化的流程也难以灵活应对多样的个体处境,从而导致对实际需求的回应出现偏差。

随后,Toikko教授将讨论的重点转向儿童保护服务的制度运作,并指出当前系统面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儿童保护服务对象往往会面临心理健康、药物使用不当、生活贫困或就业困难等多重挑战,而现有的服务体系往往只能回应其中一部分,难以形成有效的综合支持。接着,Toikko教授介绍了“逆向干预规律”(inverse intervention law),即在弱势群体集中分布的地区,原本亟需支持的家庭反而更难获得足够的服务资源。对此,Toikko教授呼吁,应从宏观的社会政策层面出发,在增强制度对复杂需求的响应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服务设计的情境适应性与个体差异,从而推动公共服务体系朝着更加可持续与公平的方向发展。

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就“如何评估感知性需求与系统识别需求之间的差距”、“公共服务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如何兼顾公平”、以及“移民背景与文化差异对服务期待的影响”等问题向Toikko教授提问。Toikko教授回应道,社会服务体系的核心挑战在于整体需求远超出系统的承载能力,而所谓“供给标准”的形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相关人员在法律与制度框架内不断协商、调整的结果。他指出,虽然芬兰的服务制度整体较为统一,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因资源分配、文化差异及评估尺度等因素导致的服务错位,未来的政策设计应更加注重服务的情境适应性与对个体具体处境的回应能力。

讲座最后,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向Timo Toikko教授赠送纪念礼品,师生合影留念。

供稿:林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