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视域下的全球治理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全球治理二级学科建设工作组成立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489

2024年3月30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主办、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承办的“公共管理学视域下的全球治理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全球治理二级学科建设工作组成立仪式”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是继202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完成公共管理学下属二级学科指导性目录的编制工作,增设全球治理二级学科以来,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推进全球治理二级学科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和部分成员、复旦大学校领导、复旦大学和各兄弟院校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热烈欢迎学科评议组和各兄弟高校专家学者的到来。钱海红副书记指出,设立全球治理二级学科是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的里程碑,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之举。复旦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最早一批设立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相关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的学校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公共管理博士后人才培养的高校。目前复旦公共管理学科结构完整,如何做强、做优、做出特色,是当前学科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复旦大学在2018年成立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后,着力探索全球公共政策与治理的前沿研究,开展了全球治理学科建设的新探索。她期待本次会议能够更好凝聚学科共识,助推学科创新发展。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薛澜教授指出,全球治理二级学科是在充分考虑了现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布局、以及当前公共治理走向全球事务的形势而设立的。学科评议组组织专家和学者经过深入调研和讨论,一致认为全球治理是当下极为关键的公共事务议题,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新兴发展领域。薛澜教授特别强调,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跨学科合作及学术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予以深入探讨和有效解决。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首次在复旦大学举办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并且也是新组建的公共管理学全球治理二级学科建设工作组的成立仪式,这体现了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对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支持,以及对复旦大学全球治理学科建设成效的肯定。全球治理二级学科的设立,是在全球化时代探索公共管理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在全球治理的学术和话语体系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必须清晰界定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途径、学科边界,并探索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路径,以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研讨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全球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彭希哲教授主持。彭希哲教授对莅临会议的全球治理二级学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和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继续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在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做了题为《全球卫生治理下的上海行动》的报告。吴凡教授强调了全球卫生与全球卫生安全在国际议程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发展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全球卫生治理合作机制,对应对跨境疾病传播和提高全球健康水平已经是刻不容缓。吴凡教授表示,国家间紧密合作、互助以及责任共担是构建健康世界的重要基石,并着重讨论了全球卫生治理与城市健康之间的关联,分析城市化对居民健康的广泛影响以及城市面临的健康挑战与应对策略。吴凡教授以上海市为例,介绍了“上海行动”计划的亮点、实施进展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背后的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

在专题研讨环节,全球治理二级学科建设工作组成员从整体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对全球治理二级学科的建设展开了研讨。

第一个专题研讨的主题是“全球治理二级学科整体发展战略”,由清华大学薛澜教授主持。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武汉大学特聘教授丁煌教授首先做《公共管理学科语境下的极地治理及其中国参与》的专题报告。丁煌教授指出极地治理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了极地治理研究中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等关键领域的最新动态,分析了中国在极地治理中的战略定位和未来行动方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教授与浙江大学俞晗之副教授做《全球治理学科发展情况问卷调研结果》的专题报告。指出目前国内高校的全球治理学科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学科命名和分类体系上仍显得较为分散,缺少统一的构建平台,并且在基础理论、治理机制和治理过程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有待加强。


第二个专题研讨的主题是“人才培养”,由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郁建兴教授主持并发言。郁建兴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基于国内外高校的比较》的专题报告。郁建兴教授指出,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全球治理教学项目主要以硕士层次教育为主、逐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项目缺少统一的教材框架,导致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他认为在短期内应组织国内各项目负责人分享和交流经验,在中长期内应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成立专门的教材编辑委员会,负责编写和审定全球治理领域的权威教材。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文教授认为,全球治理领域迫切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了解全球治理的多方面紧迫议题,还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引进海归年轻学者带来新鲜视角和知识更新的同时,也要关注现有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并指出全球治理教育领域中教材和教学体系缺乏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高宇宁副教授做了题为《全球治理项目课程体系国际比较》的专题报告。他总结了北美、欧洲和日韩三种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区别主要体现在项目是否聚焦于公共政策制定、国际发展协同合作还是发展援助领域。他指出目前存在专门聚焦于国际组织和支撑机构的培养项目,培养那些有志于在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中担任职务的专业人才。

第三个专题研讨的主题是“科研与学术”,由丁煌教授主持并发言。丁煌教授首先指出,关于全球治理的研究通常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进行的相关研究目前数量仍然比较有限,但发展较快,而且取得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丁煌教授随后提出了全球治理学科的两个关键学术发展方向:第一,全球治理学科应当积极吸纳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和价值。第二,应当建立机制化和常态化的学科论坛,以展示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全球治理学科知识的积累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国务院共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大学张雷教授表示,全球治理学术研究当前面临学术成果发表困难、国际交流合作受阻等一系列困境。张雷教授指出,在全球治理的研究中,应更多地关注实际的、贴近日常生活的学问,如公共资源的保护与分配、国际公共事件的处理等实际问题。

第四个专题研讨的主题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并发言。敬乂嘉教授根据对20所国内高校的公共管理学院的信息整理,对其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情况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各校均致力于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形式多样,体现了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但也存在各院系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不同合作领域发展成熟度差别较大的情况,此外对国家和外部资源的利用还比较有限。他认为今后应加强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信息交流、最佳实践展示和横向合作。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教授提出了公共管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全球治理学科的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十大核心领域和关键议题,提出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政策倡导三大核心任务展开工作。李树茁教授还强调了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应坚持基本价值理念,发挥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并探索推进国际交流的嵌入、链接、创建三重路径。

3月29日下午,在本次全球治理学科建设研讨会正式开始之前,工作组成员和多位专家学者就“公共管理学全球治理二级学科建设”召开了理论务虚会,会议由全球治理二级学科建设工作组联合组长薛澜教授和郁建兴教授主持。薛澜教授指出,要通过集思广益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强调要对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及其范畴进行深入讨论,以实现学科研究成果向具体实践的有效转化。郁建兴教授指出,研讨全球治理作为新兴二级学科的属性、议程和内容至关重要,他呼吁建立起公共管理学全球治理二级学科的基础概念框架,推进相关研究的快速成长。

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敬乂嘉教授随后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全球治理的多元理解和全球公共政策的核心概念。敬乂嘉教授首先阐述了治理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从价值、过程和方法角度上对其辨析后,提出理解全球治理的三个重要维度。接着介绍了全球公共政策的概念及其衍生概念,强调了其多中心和多层级的特点,并从公共管理学角度探讨了全球治理下的公共政策,突出了面向问题的全球性和问题尺度的重要性。最后,敬乂嘉教授总结了包括全球集体行动机制、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和不同尺度政策之间关系在内的全球公共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教授回顾了该校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全球治理与发展的研究路径。徐秀丽教授强调,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始终坚持以“发展研究”为核心,并在多学科交叉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徐秀丽教授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具体的案例和成果,探讨了全球治理与发展的可能研究路径。 

浙江大学俞晗之副教授做了《以问题属性分析为基石的全球公共事务治理研究》专题汇报,指出现有主流研究方法在全球公共事务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针对这一研究缺口提出了基于问题属性的分析方法。俞晗之副教授提出了三个核心的研究问题:如何对全球公共事务的问题属性进行分类?如何加强对当前全球公共事务挑战的理解?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对于全球治理研究和学科发展有何深远意义?最后,俞晗之副教授倡议在全球公共事务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采纳新范式,并强调了基于问题属性分析的新研究方法和课程设计思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世平教授以《Understanding Global Governance & Global Policy》为题做在线专题汇报。唐世平教授首先对国际关系学科的历史渊源、传统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强调了该学科与全球治理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战争方面的重要作用。接着,唐世平教授将讨论重点转向了全球治理与全球公共政策领域,深入探讨了该领域所面临的长期、中期及短期挑战。唐世平教授呼吁采取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并强调了国际合作在此领域中的重要性。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其他工作组成员分别从各自对全球治理学科理解的角度作了补充发言。李树茁教授强调了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如何在关注重大议题的同时保持学科边界的清晰性,以及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融合对于推动学科交叉合作、拓展研究视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宇宁副教授指出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在学术领域及国际组织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特别关注了发展理论与实际操作、全球治理体系及其机制等关键议题。最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汤绪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秋石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永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贾开副教授、潘浩之副教授、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钱浩祺青年副研究员相继发表个人观点,为全球治理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供稿:潘蕊彤、邱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