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全球公共政策与治理”学术研讨会暨GPPG期刊学术年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21        浏览次数:1293

2022年12月3日,“变革中的全球公共政策与治理”学术研讨会暨GPPG期刊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辅楼8楼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复旦-LSE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Global Public Policy and Governance(GPPG)期刊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在会议开幕式,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GPPG创刊主编敬乂嘉教授致欢迎辞,对与会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本次研讨会对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全球化议题的前沿探索均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他指出GPPG季刊自创刊以来,已经正式出版了七期,并在今夏顺利入选SCOPUS数据库。期刊旨在从三个层面回应当前全球化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国家层面(不同国家治理的特色和定位;不同国家的发展走向及可比较的发展绩效)、国家间互动层面 (国家间的相互学习、竞争与合作)、全球治理的层面(超国家层面的行动者、规则、价值和制度等)。随后,敬乂嘉院长回顾了GPPG的创刊历程,对期刊的全体编委、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和学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GPPG可以和与会嘉宾继续共同成长。他诚邀青年学者加入研究全球公共政策与治理相关议题的共同体,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在期刊论坛环节,敬乂嘉院长先后邀请Local Government Studies(LGS)杂志主编、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Claudia Avellaneda副教授和《治理研究》杂志主编严国萍研究员就中英文期刊的选题、投稿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分享。

Claudia Avellaneda结合她担任LGS期刊主编的经历,指出研究论文并不一定必须要追求量化方法,而应聚焦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设计,得出具有启示意义的研究结论。Claudia Avellaneda随后回答了期刊审稿的时间线等问题。她指出,一轮完整的匿名评审大概需要4个月左右的时间。各期刊编辑通常每日会检查新收到的文章,通过题目和摘要内容等判断是否将文章发送给相应领域的审稿人来评审。

严国萍老师围绕《治理研究》期刊的发展、关注重点、审稿流程等方面做了系统阐述,并对如何写出更好的研究论文给出了有关题目、文献综述、文采等方面的详细建议。关于理论或实证文章的投稿方向,严老师指出,成长型期刊对于选题领域、关注方向都有很强的包容性,鼓励青年学者就期刊关注的重点领域积极投稿。

随后,Springer Nature大中华区人文社科期刊资深出版人韩佳女士从出版社角度对GPPG期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期刊出版的国际前沿动向。韩老师指出了GPPG在2022年发展的诸多进步,包括被SCOPUS数据库收录、浏览下载量明显提升、创刊主编敬乂嘉教授当选年度Springer Nature Outstanding Editor等。除此之外,她还就期刊出版政策的一些新动向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复旦大学唐莉教授的主持下,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王欢明教授围绕“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公管人研究的coproduction”这一主题做了主旨演讲,具体分享了自己从博士、青年教师、再到教授的成长历程。王欢明教授指出,公管学者要定下远大的目标、并坚定地坚持下去;同时,研究兴趣要服务于国家的关键方向和重大领域。

分论坛一

分论坛一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钱浩祺老师主持。复旦大学的涂文燕老师探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信任和腐败,并分析了它们如何和正式制度进行互动。华东师范大学的杜鹃老师就国家环境目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表现,以及中央政府的何种制度安排可以引导地方政府有效执行相关政策进行了分享。同济大学的周迪老师以家喻户晓的“抖音”为引入点,探究了疫情期间民众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协同生产内容如何促进公共部门运作的问题。

分论坛二

分论坛二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柳美君老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章高荣老师以宝安慈安会为例,聚焦政社混合组织(官办社团)的产生和发展,从制度逻辑视角进行了分享。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何晨阳博士后对环境数据的披露、环保组织调节作用和执法力度之间的关系做了分享。南京大学胡明老师在传统分析二元论背景下,引进了“党”的概念,通过构建三元模型,对国家治理中的执政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分论坛三

分论坛三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徐菁媛老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的杨帆老师以网格化工作为例,考察了动态建构的组织间关系如何形成,并成为常态化组织治理的一种功能性补充。复旦大学的胡业飞老师分享了新治理工具行政管理与政务服务标准的诞生及其功能逻辑。上海交通大学的赵吉老师将复杂性理论引入疫情期间的城市社区防控情境中,对于复杂性与城市基层治理的重塑进行了研究。清华大学的王雪纯博士专注于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政策,围绕上级权威对城市政府的合作深度及广度的差异化影响进行了分享。

分论坛四

分论坛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余伊琦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的汪峰老师从微观层面的行政负担入手,通过研究PPP项目的失败原因,讨论了政府规模与行政绩效的相关关系。上海市委党校的崔杨杨老师通过构建委托-监督-代理-消费“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从决策制定、合作选择、合同履行与绩效评估四个层面分别探讨了政府在购买服务时风险的识别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办法。南京大学的蒋心慧老师提出,由于地方干部竞争意识的加强和国家治理责任的下放,县级政府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日益增长的相互合作、竞争的趋势,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冰倩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切入,讨论了中国的“行政升格”现象。

分论坛五

分论坛五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秦川申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的辛格老师就中国街头官僚的政策偏好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何鉴孜老师与范盈滢同学就中国特大城市地方政府的“区县合并”问题进行了探讨。上海财经大学的王锐老师对公共、盈利和非盈利机构中的员工请假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部门间工作人员休假的差异可能是由个体和环境的双重原因造成的。上海师范大学的张云翔老师就草根公众领导社区服务的共同生产现象进行了分享,指出外部因素会作用于内在心理,并鼓舞草根行为的发生。

研讨会闭幕式由GPPG期刊助理编辑、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范梓腾老师主持。各分论坛主持人对各自论坛的研讨情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变革中的全球公共政策与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掌声中顺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