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27日,第三届“全球公共政策”复旦国际暑期学校在邯郸校区顺利举行。暑期学校由复旦—LSE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全球院)共同举办,依托复旦大学雄厚的公共政策学术资源及其卓越的全球学术网络,汇聚全球高水平师资和优秀学生,以“全球公共政策”和“中国与世界”为主题,提供反映全球公共政策与治理前沿实际与理论发展的高质量课程,为全球学生提供一个专题学习的最佳机会,以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广阔国际视野、卓越跨文化沟通与领导能力的全球治理人才。来自厦门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迈阿密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本科生,部分在职人员、研究生和高中生参与了本次暑期学校。
6月30日,暑期学校第一期开营仪式在全球院举行。暑期课程授课教师、全球院教师代表和暑校学员出席了仪式。在开营仪式上,敬乂嘉院长对参与暑期学校的教师和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全球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面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亟需理解相关政策及其兼容性,尤其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推动多元行动主体的广泛参与。全球院始终致力于推动创新研究,深入探讨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并为青年学子提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这也是举办此次暑期学校的初衷。他勉励同学们以此次学习为起点,积极思考,拓展全球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成为连接世界、推动变革的青年力量。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孟冰纯教授、Alvaro Mendez教授、巴西FGV大学José A. Puppim de Oliveira教授、南丹麦大学Søren Harnow Klausen教授、美国哈佛大学Steven Kelman教授和全球院副研究员蒋平、青年副研究员李蕴雄参加了开营仪式。全球院叶欣老师主持开营仪式。
暑期学校第一期提供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媒体:融合与冲突”、“全球环境治理”、“国际发展与中国”、“伦理与公共政策”、“中国数字治理:机构、政策与政治”等五门课程。通过集中授课、深入思考与研讨,同学们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前沿获得了全面的认知。
国际暑期学校第二期于7月14日开始,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imothy Hildebrandt副教授、美国公共行政科学院院士Daniel Guttman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郑宇教授、刘春荣教授分别开设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与政策创新”、“全球科技治理与公共政策”、“全球化与发展”、“全球与比较视角下的福利国家”等四门课程。
除了课程安排,暑期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来自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Steven Kelman教授带来题为“唐纳德·特朗普与美国政治”的讲座,探讨特朗普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政治优势与劣势,深入分析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关键因素如何影响公众的支持与反对态度,并聚焦其近期对哈佛大学的抨击,讨论精英主义与特朗普政治之间的关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球南方研究部主任、LSE IDEAS 高级研究员的Alvaro Mendez教授则以“变革的十年:评估亚投行在全球南方发展中的作用”为题开讲,回顾亚投行自2016年成立以来的演变历程,批判性地评估其在多元成员与中国主导之间的平衡、治理合法性的建构,以及其在新全球秩序下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塑造路径。此外,Steven Kelman 教授、Alvaro Mendez教授、来自巴西FGV的Evan Berman 教授以及南丹麦大学的 Søren Harnow Klausen 教授齐聚“名校推介会”,分别介绍了各自院校的学术优势、人才培养特色与项目设置,并就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解答。
在暑期学校学习期间,同学们与各位教授面对面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与实践经验,从而收获了丰富的启发与成长。项目还精心安排了周末行程,带领大家领略上海的城市风光与特色美食,让多元文化的碰撞成为宝贵的体验。在共同探索与品味中,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学生评价
来自泰国孔敬大学的Thanawat Thiemkreangkrai提到:“我在复旦IGPP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学到了许多公共治理领域的知识。这个项目对于来自泰国的我和我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非常感谢复旦大学和我泰国的母校。这个项目一定能给你带来新的体验!”
同样来自泰国孔敬大学的Kritayot Wana表示:“我来到这里是为了积累在全球公共政策领域的经验,以制定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政策。”
复旦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生魏釨杰说:“孟教授的‘媒体与冲突’这门课大幅拓宽了我的媒体学视野,并引发了我对一系列学术问题的深入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的思考练习和课堂讨论帮助我不断提升演讲技巧与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严谨地构建论证,促使我不断审视法律与媒介之间的互动。总而言之,我强烈建议大家选修这门课程,我相信它会为你的学术和实践能力带来巨大价值。”
同样来自复旦大学的徐若涵讲到:“在Mendez教授的课程中,我们把各种快速变化的环境因素与中国的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这是一段令人兴奋的学习经历,正如教授所说,它帮助我们‘连通各处的点滴’。以前我只知道各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可上完这门课后,我才明白,中东发生的事情竟然也会影响到相隔万里的国家。”
财新社驻新加坡记者杨敏分享:“我现在处于事业的转变期。我选择了两门课程:一门是‘中国媒体与全球议题’,另一门是‘国际发展与中国’。在这两周的密集暑期课程中,我受益匪浅,也真正帮助我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我非常感谢这次机会!”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声音,不仅印证了暑校在课程设计、师资配置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效,更凸显了其作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平台”的核心价值 —— 通过连接全球青年与前沿知识,推动多元视角的碰撞与融合,为应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培育更具包容性的思考与行动力量。
文字|胡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