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 Timothy Hildebrandt主讲“慈善与志愿服务参与缺位现象的探析:以中国社会为观察视角”
发布时间:2025-07-25       

2025年4月28日,复旦—Arab讲座系列第21期在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举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imothy Hildebrandt副教授以“慈善与志愿服务参与缺位现象的探析:以中国社会为观察视角”为主题开展讲座。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本次讲座,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Minna van Gerven教授担任评论人。

讲座开始前,敬乂嘉教授简要介绍了主讲人。Timothy Hildebrandt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社会政策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同时担任《中国季刊》联合编辑、《全球公共政策与治理》编委。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国家——社会关系、政治传播、公民社会、公共卫生与社会政策等。

讲座伊始,Timothy Hildebrandt 副教授介绍了本项研究的背景与核心问题。他指出,随着社会对公益理念的日益重视,公众在来自政府、企业与教育体系等多方倡导下,被不断鼓励参与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逐步形成了关于“积极公民角色”的公共叙事。然而,纵向调查数据显示,仍有一部分人群未曾参与捐赠或志愿服务。围绕这一现象,Hildebrandt副教授提出研究问题:在参与倡导广泛存在的背景下,为何部分人群选择不参与?他的研究尝试深入探讨这一“不参与”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

随后,Hildebrandt副教授介绍了研究的实证基础与关键发现。研究基于“中国公民参与调查”的四轮数据(2018、2020、2022、2024年),将公民的公益行为划分为“良好公民”、“捐赠者”、“志愿者”与“非参与者”四类,重点分析了个体对公共机构、公益组织和社交网络的认知与信任如何影响参与行为。数据显示,部分群体在公益活动中的参与比例相对较低,例如部分年长者或教育年限较短的个体,这一趋势提示,在推动公益实践过程中,应更加关注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与激励机制。此外,若个体对公益行动的社会意义认知不强,或缺乏身边的积极参照,参与意愿也可能显著下降。Hildebrandt副教授表示,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关注利他主义在行为决策中的作用,并探讨社会角色身份如何影响个体的公益参与路径。

在评论与问答环节,现场师生围绕研究的理论框架、数据来源及志愿参与的动因与限制展开深入交流。与会者建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引入社会背景、居住区域、人生阶段等变量,以更全面地理解个体参与行为的差异性。同时,也有观点指出,结合定性访谈等方法,将有助于更细致地呈现群体在参与过程中的经验与动机。

讲座结束后,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向Timothy Hildebrandt副教授赠送纪念礼品,师生合影留念。

供稿:李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