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复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系列讲座第26期在光华楼西辅楼302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复旦-LSE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举办。来自意大利卡里利亚大学的副教授Barbara Onnis做了主题为“中欧关系:当前动态与未来展望”(China-EU Relations: Current Dynamic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讲座。讲座由李安风博士(Dr. Andrea GHISELLI)主持。

讲座伊始,李安风博士简要介绍了Barbara Onnis副教授的个人履历。Barbara Onnis副教授来自意大利卡里利亚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学院,目前是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的访问学者,她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中欧关系以及中国的国际关系。本次讲座主题是在全球背景下,从经济和地缘政治价值角度以及展望未来的视角来探究中欧关系的内涵并予以分析。

Barbara Onnis副教授将内容主要分成五个部分,她首先简短地总结并梳理了1975年以来中国和欧洲的关系。Barbara Onnis副教授认为中欧关系是在持续波动中不断发展的: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中国与欧共体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欧中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1985年,欧共体和中国在布鲁塞尔签订了《贸易与经济合作协议》;但在1989年由于中国受到国际谴责,欧共体对中国实施制裁使得中欧关系全面冷却;随后关系缓和,并于2000年初期中欧关系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双方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欧元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将中欧带入新的贸易合作阶段;直到现在中欧关系仍面临着政治与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紧接着Barbara Onnis副教授分析了中欧双方关系不对称这一特点。第一,中欧双方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第二,中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不同,中国注重亚太地区的利益,而欧盟则放眼于东欧北部和地中海南部海岸的利益;第三,中欧双方对未来的国际秩序有着不同的看法,欧洲是当前自由秩序的建立者和推动者,而中国则在塑造当前自由秩序的规则和制度方面还未产生巨大影响。

Barbara Onnis副教授从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阐述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背后的原因。首先中欧展开贸易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其次中国和欧盟官员都认为有必要遏制美国单方面使用军事力量的行为,同时欧盟渴望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重要性,而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从侧面反映出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此外,Barbara Onnis副教授还提到了阻碍中欧之间建立真正战略伙伴关系的关键问题,比如:武器禁运问题、“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对欧洲投资政策缺乏透明度以及欧盟国家本身立场不同,对外难以用同一个声音说话。针对“一带一路”倡议 ,Barbara Onnis副教授指出因为中国公司投资建设的位于中东欧地区的“一带一路”项目有时不能很好地遵守欧盟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定,欧盟对此常提出批评,该类问题有待解决。

最后Barbara Onnis副教授就中欧关系在当前国际背景下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是否能建立真正战略伙伴关系发表了观点,虽然双方面临一些挑战 ,但她认为中欧关系发展前景良好,二者倡导的平等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形势的变化。结束前Barbara Onnis副教授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供稿:舒蔚兰

审校: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