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复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系列讲座第8期在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院共同举办。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刻羽副教授做了题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的讲座,介绍了过去四十年中国发展给全球带来的影响。讲座由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李丹教授、复旦大学绿庭新兴金融业态研究中心主任王永钦教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等出席。

讲座伊始,敬乂嘉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金刻羽教授副的履历。金刻羽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她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在顶级经济学期刊如《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多篇关于国际宏观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文章,并为《金融时报》、《财信杂志》等国内外知名媒体撰写专栏,也曾就职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等机构。

金刻羽副教授首先指出,当前,国际上存在“中国冲击”(China Shock)这样一种论调,指责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不平等、民粹主义等问题。她认为,需要厘清这一论调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且有效的。为此,她简要罗列了几个事实:即便和同样处于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相比,中国还是可以说经历了迅猛的经济发展;中国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但对全球金融系统的整合持谨慎态度;当前全球各国经常性账户失衡,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储蓄账户的差异化加大,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储蓄率日益增长。

金刻羽副教授认为,经济学分析不能脱离社会和政治条件而进行,因此需要修正“中国冲击”这一论调。第一,虽然中国的出口增加导致制造业中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失业,但是美国整体就业率还是有所回升。第二,中国出口带来的竞争实际上促进了创新。以制鞋工业为例,来自中国的竞争促使企业在产品研发、多样性、管理实践上进行创新。第三,目前已有的分析都从生产角度出发,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出口降低了商品价格,增加了产品多样性,使得不同人群能以较低价格购买到产品。基于以上事实,金刻羽副教授认为,“中国冲击”的论调缺乏说服力,中国发展对全球带来的影响应该被放在一个更完整的框架内去进行分析

随后,金刻羽副教授就大家十分关心的中美贸易战展开讨论。她简要回顾了贸易战的过程,指出,贸易战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全球供应链受影响、消费者选择变少等,且美国施加的关税很大一部分最终还是会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回顾历史,中国的贸易扩张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冲击”,金刻羽副教授认为,下一个更大的冲击极有可能来自中国的金融系统与全球金融系统的整合。因此,中国在多大程度开放金融系统、如何平衡国内政策和全球化、世界对中国的金融系统开放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成为焦点。金刻羽副教授以一个比喻结束了演讲:不管有什么样的风浪、也不管其他船只如何航行,中国这艘大船总会航行。

最后的提问环节,金刻羽副教授围绕中美贸易战、全球供应链变化、亚投行运营等热点议题和现场师生进行了讨论。

(撰稿:蔡晓昕;图片:经济学院;审校: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