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院举行“中国与全球科技政策国际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9-19       

2025年9月16日,“中国与全球科技政策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思源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全球院)、复旦—LSE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并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会议旨在打造一个汇聚全球顶尖科技政策研究者的高层次对话平台,深入探讨中国基础研究政策领域的重点和前沿议题,促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科技政策问题的交流与理解,提升中国科技政策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并进一步推动中外学者开展深度合作与思想碰撞。

此次论坛汇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挪威、荷兰、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的世界级科技政策及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国内参会专家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国际参会专家来自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等机构,嘉宾中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两位科学计量学研究最高奖—普赖斯奖得主、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创新与知识经济中心主任、挪威国家创新、研究和教育评价中心主任、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规划单元主任等多位重量级学者与政策制定者。

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首先欢迎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嘉宾。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既创造了全球性机遇,也对全球治理与合作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科技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国际研讨会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凸显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知识共享的迫切需求。尽管当今世界出现技术“脱钩”的势头,但与会各方仍展现出开放协作、共担责任的强烈共识。最后,敬乂嘉院长向协办方及筹备团队致以谢意,并期待本次会议推动全球院与参会各方建立持久而深入的合作关系。

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基础研究处王浩处长代表复旦大学欢迎嘉宾参加研讨会,并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他认为,在快速技术变革和全球挑战的背景下,科技政策特别是基础研究政策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复旦大学通过跨学科融合和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支持高风险基础研究,并在人工智能科研方面取得成果,如“伏羲”全球气象模型和全校性智能计算平台 CFFF,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也推动了产业应用。开幕式由全球院柳美君副教授主持。

哈佛大学Herbert Ascherman经济学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NBER)资深研究员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开展了题为“美国全球科学领导地位的终结?特朗普对学术研发与高等教育的冲击”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美国政府近期对科学领域及高等院校的政策调整引发争议,包括通过法律程序影响科学出版、调整科研资助导向,并对部分高校的免税地位提出审查。他认为,这些变化可能影响美国在全球科学合作与知识生产中的传统角色。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开展了题为“从科技政策向创新发展政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创业与未来”的主旨报告。他阐述了科技创新政策从科研导向转向创新与价值创造的过程,指出中国通过多层次政策体系与示范区建设推动转型,并强调未来需以需求为导向布局创新生态、突破质量与基础研究瓶颈,优化创新生态。主旨发言由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莉教授主持。

分论坛一主题为“基础研究政策与创新生态构建”,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李江教授主持。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创新与知识经济中心主任瑞纳·弗里奇(Rainer Frietsch)系统介绍了德国科学政策的最新动向。他强调,基础研究应在自由探索与国家战略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并建议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以积极应对数字化与绿色转型带来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成为衔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关键枢纽。其灵活的机制有助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瓶颈问题,未来应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体系的催化作用。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曹聪教授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科研制度的运行逻辑。他指出,国家能力与市场结构共同影响着知识生产的方向,并呼吁在政策设计中更加关注权力结构的深层影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樊春良聚焦跨学科研究面临的现实困境。他认为,传统科研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协同攻关的需求,建议构建更加包容的制度环境以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琳教授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路径的差异。她提出,中国应进一步加强长期稳定投入、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并拓展国际合作,从而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黄璐教授展示了如何借助大语言模型与图神经网络实现技术方案的智能匹配。她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科研的底层方法与工具体系,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成果转化的精准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周斯凡副教授基于实证研究发现,若地方人才政策仅依赖补贴手段,则对创业质量提升作用有限。真正有效推动创新创业,需构建产业生态、制度保障与创新网络协同发展的系统生态。讨论环节,专家就中国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政策、科学开放与协作、教育与科研全球化趋势、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科研环境建设、基础研究发展新指标、现行评价激励机制对原创性研究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识别高溢出效应的基础研究领域并优化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分论坛二主题为“地缘政治与全球科研合作新格局”,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琳主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约翰·格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卡罗琳·瓦格纳(Caroline Wagner)指出全球科研网络正重组,美国科学中心地位持续下降,未来各国需在安全与开放间审慎权衡,避免扼杀创新引擎。 普赖斯奖得主、挪威国家创新、研究和教育评价中心教授贡纳尔·西弗森(Gunnar Sivertsen)提出“科研安全”新概念,从北约与全球治理视角分析合作机制受阻现状,呼吁以透明“科学外交”重建国际合作基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付慧真指出,2019年后中美科研合作明显下滑,但中国与欧盟、英国及金砖国家合作持续增长,显示中国科研外交正转向多元协同。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柳美君揭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研究中“科学关联性”抑制“创新性”,但国际合作可缓解此效应,是激发前沿突破的关键策略。讨论环节,专家就中国科学外交对实际科研合作的意义、近二十年各国及资助机构在主题领域或科研联盟共资助方面的双边与多边协议趋势、全球科研网络最新变化对中国科学战略的影响,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中的国际合作格局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分论坛三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新范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寅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步一发现,非英语母语的青年学者更积极地采用AI写作工具,这有助于缩小学术发表中的语言差距、促进科研公平,但也需配套相应的学术伦理教育,以防止过度依赖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弱化。普赖斯奖得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信息、新闻与传播学院迈克·瑟沃尔(Mike Thelwall)教授的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在文献引用评估中存在显著错误。他指出,AI目前不应替代专家判断,也不具备独立的学术合法性,强调其应定位为“增强人类研究的辅助工具”而非决策主体。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李江教授以AlphaFold为例,指出其跨学科合作仍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协作广度有限;随着模型开源,协作需求进一步下降。他建议未来AI工具应主动设计多学科接口,以促进更广泛的学术融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莉教授以公共行政领域为例,发现AI相关研究表现出更高新颖性和传播速度,但需警惕研究方法趋同化的风险,呼吁建立“人机协同”的新研究范式。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闵超副教授介绍了基于网络结构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表明引入全球知识网络可显著提高对突破性创新预测的准确性,从而为科研战略布局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讨论环节,专家就大语言模型在学术不端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中国基础研究、各国及地区AI科研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其对全球科研合作与创新的影响,以及全球AI革命如何重塑科学发现边界并催生AI与传统学科交叉的新研究范式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分论坛四主题为“科研评价体系的变革与挑战”,由复旦大学全球院范梓腾副教授主持。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科学发展战略部主任科恩·容克斯(Koen Jonkers)教授在线参与会议,提出,定量方法可推动政策评估走向动态化和系统化。他以“地平线欧洲”计划为例,展示了社会回报追踪机制的实践效果,同时也提醒需警惕过度依赖指标可能导致的“指标暴政”。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文化与技术研究中心卡梅隆·内隆(Cameron Neylon)教授在线参与会议,指出,开放科学在提升数据可及性、促进全球协作等方面带来重要机遇,但仍面临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非西方地区数据整合困难以及地缘政治导致的合作碎片化三大挑战。韩国科学技术院科技政策研究生院助理教授禹锡均(Seokkyun Woo)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导师指导学生数量越多,学生表现反而越差,反映出当前学术体系“重产出、轻培养”的结构性矛盾。他建议将“指导质量”纳入考核体系,并建立科学的导师认证与培训制度。悉尼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及计算机科学学院张嶷副教授比较了不同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在科研评估中的应用。他指出,虽然GPT模型语义理解能力更强,但BERT在保持较高性能的同时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优势,强调应选择“最适合的模型”而非“最庞大的模型”,推动构建轻量化、可持续的研究支持工具链。讨论环节,专家就如何从衡量科研产出转向评估真实影响力、基于价值观的评价实践在多大程度上及哪些地域推动了科研行为转变、新兴全球科研评价标准(如《莱顿宣言》)如何在各国政策框架中本地化与适应,以及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将如何与人类专家协作开展科研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本次“中国与全球科技政策国际研讨会”充分展现了中国和全球科技政策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共同关注,汇聚了来自学界、业界、管理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多元视角,体现了各国学者保持和推进科技政策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