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9 Gunnar Sivertsen教授主讲“地缘政治对全球科学合作格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10-02       

2025年9月17日,复旦—LSE讲座系列第79期在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举行。本期讲座邀请挪威奥斯陆创新、研究与教育研究所(NIFU)研究员Gunnar Sivertsen教授,以“地缘政治对全球科学合作格局的影响”为主题展开学术分享。讲座由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阿儒涵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寅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楼雯副教授担任评论人。

讲座开始前,敬乂嘉教授简要介绍了主讲人。Sivertsen教授是普莱斯奖获得者,长期致力于科研政策与国际合作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发表于多本国际权威期刊,并主持了多份政策研究报告。近年来,他针对挪威与中国科研合作的专题研究在北欧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教育与研究部等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直接支持。

讲座伊始,Sivertsen教授回顾了科学研究的全球化历程。他指出,科研合作既包括研究者自发建立的非正式合作网络,也包括由政府、科研资助机构推动的正式合作机制。随着科学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在工程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产出已超越美国,成为国际科学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中挪科研合作的学科分布与中国整体科研优势高度一致,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合作中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强。

接着,Sivertsen教授深入探讨了“研究安全”(Research Security)这一近年来在科研政策中快速发展的概念。他介绍道,该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政策议程中,并于2024年被欧盟正式纳入政策框架,其核心在于如何在开放科学与国家安全之间寻找平衡。在当前许多前沿技术都具有“军民两用”属性的背景下,如何既促进科研透明与国际合作,又兼顾安全与风险防范,已成为全球学界和政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分析过程中,Sivertsen教授提出了全球科研治理中的五大挑战:一是科学研究高度国际化,难以完全局限于国界之内;二是学术出版天然强调公开,与保密要求存在张力;三是研究者主导的非正式合作难以全面监管;四是国际科研资助常常需要多方共同承担;五是双重用途技术难以精确定义。这些现实使得对公共科学的严格控制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Sivertsen教授强调,与其试图“限制”全球化科学的发展,不如推动更加透明的开放科学与科学外交。科学合作与知识共享不仅能够为外交提供基于证据的支撑,也能促进跨国理解与信任,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在点评环节,阿儒涵教授结合中国科研发展实践,强调了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中的战略议题选择,并指出科研安全的讨论需要与公共知识共享的挑战相结合。李寅副教授从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科技边界与政策环境对科研合作的深远影响。楼雯副教授则表示,Sivertsen教授的分析既新颖又具有启发性,对于理解科研壁垒与合作潜力提供了重要视角。

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中国在全球科研合作中的角色”“科研安全与开放的平衡”以及“多边科研合作的未来路径”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讲座最后,敬乂嘉教授向Gunnar Sivertsen教授赠送纪念礼品,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供稿:洪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