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复旦—LSE讲座系列第80期在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举行。讲座邀请了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Caroline S. Wagner,以“支持科学与创新的复杂系统方法”为主题展开学术分享。讲座由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哈佛大学Richard B. Freeman教授担任评论人。
在讲座开始前,敬乂嘉教授介绍了主讲人基本情况。Caroline S. Wagner教授是科学、技术和创新及其与公共政策关系方面的专家。作为美国国会前工作人员,她为美国政府提供科学和技术政策方面的咨询,为美国科技竞争力提供建议和起草立法。作为兰德公司的前工作人员,她为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政策分析。Wagner教授曾做过10多次会议主题演讲,并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科技政策特别工作组和加拿大国际科技合作咨询委员会担任领导职务。
讲座伊始,Caroline S. Wagner教授提出了“为什么采取复杂系统的方法”的问题。她对比了“建构系统”和“涌现系统”的区别,强调了自发产生的社会组织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在知识网络中的重要性。教授首先引入了复杂系统的基本理论,指出如果某些现象过于复杂,单一理论无法充分描述其复杂性。复杂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局部互动规则来揭示这些系统如何自我组织并生成新的结构与行为。举例来说,交通模式和社区身份的形成便是涌现系统的典型表现,这些现象无需中央指挥,却能通过个体的局部互动自然形成。
接着,Wagner教授深入探讨了知识网络的耦合特征及其对创新的影响。她区分了紧密耦合与松散耦合两种模式:前者信息流动快速但系统脆弱,后者则在应对变化与保持韧性方面更具优势。她还特别提到“优先连接”机制,即新节点更倾向于与已有节点相连,从而形成“富者愈富”的网络效应。这一机制在科学合作网络、社交媒体和城市发展中均有体现。随着网络的不断自组织与演化,简单的局部规则(如同质性与优先连接)逐步塑造出“小世界”特性,并推动跨学科创新。Wagner教授强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科研合作网络迅速扩展,去中心化的合作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创造。这表明,网络结构的历史积累对当下格局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网络形态能够孕育不同的创新成果。
评论人Freeman教授从经济学角度对Wagner教授的观点开展了进一步讨论,指出不同类型的网络结构会影响知识的生产方式与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围绕复杂系统的应用与全球知识合作的未来展开讨论。
讲座最后,敬乂嘉教授向Caroline S. Wagner教授赠送纪念礼品,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供稿:陈俞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