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复旦—LSE讲座系列第81期在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哈佛大学Richard B. Freeman教授,以“虚假信息环境下的循证行为与政策” 为主题展开学术分享。 讲座由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俄亥俄州立大学Caroline S. Wagner教授担任评论人。
讲座开始前,敬乂嘉教授简要介绍了主讲人。Freeman教授现任哈佛大学经济学首席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员以及哈佛法学院劳动与公正经济学中心的主任。他曾荣获多项荣誉,并于2016年被美国经济学会评为杰出学者。Freeman教授与中国的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本人也曾在去年访问全球院并进行讲座,为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讲座伊始,Freeman教授先从美国政治话语切入,指出循证政策在现实中正面临来自“直觉”和“情绪化”决策的冲击。他举例说明,曾有美国总统在政策表述中强调“本能”而非证据。在虚假信息泛滥和科学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往往弱化甚至忽视证据的重要性。这种“理性感觉”与循证分析的冲突,折射出当代社会面临的知识困境。
接着,Freeman教授结合其合作者Darius Jemielniak提出的“无知的架构”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在虚假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他指出,网络社群通过情绪化和群体归属感强化“另类事实”,削弱了科学共识的影响力。传统依靠专家共识或复杂理论的方式,难以打动公众,其需要更有效的传播手段和社会信任机制,因此需要更具包容性和说服力的科学传播手段。同时,他从认识论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进行了阐释:一方面,社会认识论揭示了群体知识如何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形成,意见领袖和信息扩散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某些错误观念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在短期内可能为特定群体带来利益。然而,从长远来看,以事实为基础的循证社会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Freeman教授呼吁学术界、媒体与公众携手,守护理性与证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地位。
作为评论人,Caroline S. Wagner教授从“深度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角度补充了对循证政策的思考。她结合自己在兰德公司参与的研究,介绍了“基于假设的规划”(Assumption-Based Planning)方法,强调在应对技术前沿问题(如人工智能安全)时,政策制定往往依赖于对未来发展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可能存在偏差甚至失效。通过识别和检视这些关键假设,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能够设置“未来路标”(signposts),在环境变化中及时调整决策。Wagner教授指出,目前各国在基础研究合作上仍高度强调国家主权,但如果未来这一前提被重新定义,全球合作格局或将发生深刻变化。这种方法不仅能丰富循证政策的工具箱,也为公共政策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敬乂嘉教授在评论中补充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应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以提升知识供给能力,并建议探索由中、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共同建立跨国科研合作机制。Freeman教授回应认为,中国在制造业和科研领域均具备优势,未来有潜力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他提出各国共同出资开展公共研究或许能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供新路径。他还通过生动案例强调,当全球面临共同威胁时,各国往往能够迅速达成合作,从而推动跨国科研协作。
在互动问答环节,学生们围绕“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虚假信息影响”、“如何在循证框架下平衡质性研究中的人类情感与经验”、“在全球背景下如何解决基础研究供给不足的问题”等话题向Freeman教授提问。Freeman教授指出,培育对客观事实有强烈需求的受众,可能是应对虚假信息的关键途径;在人类情感经验被纳入考量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往往会凌驾于循证建议之上;同时,他还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美国政府近年来减少基础科学投资的逻辑,并提出由各国共同出资开展公共研究的设想。
讲座最后,敬乂嘉教授向Richard B. Freeman教授赠送纪念礼品,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供稿:董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