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明珠到亚平宁:中欧青年共话文化、艺术与全球治理
发布时间:2025-11-05       

2025年10月25日至31日,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全球院”)师生代表赴意大利罗马与科莫湖,参与“TRECCANI-VIGONI-FUDAN 联合项目: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系列交流活动。该项目由全球院、德国—意大利欧洲对话中心 (Villa Vigoni) 和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 (Treccani) 联合主办,是今年5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欧洲文化与全球治理对话”的进一步拓展。

本次交流活动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在罗马举办的“2025年中欧文化交流项目”,聚焦文化参访与研讨交流;然后是于科莫湖畔维戈尼别墅开展的“2025年欧洲研究秋季学校项目”。来自复旦大学、汉堡大学、弗伦斯堡大学、博科尼大学、萨兰托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中欧学术交流的新篇章。全球院博士生何钰、吴艺哲,硕士生Giulia Morandin、罗昊宁与Tom Dan Martinaud等参加活动。

开幕式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管理事务主任Marta Leonori博士致欢迎辞。她对各国学者与学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回顾了今年5月在上海阶段的系列活动,并强调此次交流是中欧对话的延续与深化。德国—意大利欧洲对话中心秘书长Christiane Traniello博士与特雷卡尼学院常务主任Rossella Calabrese随后分别致辞,介绍项目的主要安排,并表达了通过多元文化与学术活动搭建中欧青年沟通桥梁的殷切期待。

随后,卡坦扎罗大希腊大学的Michele Trimarchi教授以“文化外交与意大利的混合创造力”为题开展学术分享。他围绕历史中的共享理念、象征价值及文化互动展开论述,结合意大利在艺术、美食、时尚与设计领域的混合创造力案例,直观展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当日下午,建筑学家及历史学家Nicole Greco女士带领代表团参观罗马南郊的古阿庇亚大道公园,从一幢宏伟陵墓切入,生动讲述了古道沿线的罗马历史脉络。

10月27日上午,迪拜歌剧院音乐总监Paolo Petrocelli结合自身在国际艺术管理与文化外交领域的实践经验,分享了音乐在跨文化沟通中的独特价值。随后,意大利音乐家Ippolita Papale以“音乐:作为文化外交的媒介与工具”为主题展开讲座,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模仿带领听众体会音乐在促进文化理解、激发情感共鸣中的柔性力量。下午,代表团先后参观罗马卡比托利尼博物馆以及梵蒂冈德意志公墓,感受罗马文明的厚重底蕴,体悟艺术、宗教与历史的深度融合。

10月28日上午,Trimarchi教授以“对话中的文化:地域与时间之间的艺术创造力”为主题发表闭幕演讲,系统梳理了交流成果,深入总结文化身份、地域特征与艺术表达三者间的互动经验,为中欧文化对话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考,也为罗马阶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当日下午,全球院代表团启程前往意大利北部的科莫湖,开启项目第二阶段的深度交流。

10月28日至31日,“TRECCANI-VIGONI-FUDAN 联合项目”第二阶段在意大利科莫湖畔的维戈尼别墅继续进行。此阶段以“后全球化世界的多边主义:国家、政治与国际关系”为核心主题,采用“教授专题讲座+学生分组研讨”的双轨模式,围绕多边合作机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等关键议题,引导参与者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在开幕式上,意大利驻华大使Massimo Ambrosetti先生和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总干事Massimo Bray先生分别致辞。

来自中欧多所高校的学生代表被分为四个小组,围绕不同细分议题开展联合研究,并以终期汇报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中欧青年学者在全球议题下的思辨能力与协作精神。

第一组专题讨论聚焦于“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小组从“国家”概念的历史谱系出发,梳理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角色的再定位,讨论治理重心的结构性迁移;在比较视角下,强调国家既要在关键供给与链条安全上提升韧性,也需在多边框架内通过规则协调与制度性合作实现全球(Global)与本地(Local)的再平衡,并以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国家观念与当代政策实践作补充说明。

第二组专题讨论主题为“后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该组从主权回潮与相互依存并存这一政治张力切入,对比中欧在战略自主、制度信任、公众动员、政策工具上的差异与交集。指出欧盟侧重以规范与程序维护内部一致性并通过外溢效应塑造规则,中国侧重在发展、安全与秩序的三方统筹下推进分领域治理与多边协作。两者在产业政策、关键技术与公共风险治理上呈现不同路径,但在应对跨境外部性、提升政策可预期性与多边机制韧性方面具有议题层面的合作可能。小组建议以务实议题清单为抓手,推进政策对话与工具层面的可比性评估。

第三组专题讨论聚焦于“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主题。小组以“全球悖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区域合作、法与权力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正义的张力等视角,探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关键要素,呼吁保障移民、原住民等弱势群体人权,为后全球化时代气候治理提供方向。小组汇报对比《京都议定书》的失败与《巴黎协定》“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带来的制度耐久性,强调在全球治理中整合国家利益(自主贡献目标)、地缘政治(中美缓和破僵局)与多边主义(强制报告等机制)三大支柱的关键性。

第四组专题讨论以“塑造新型多边主义——中欧视角”主题展开。小组在定义理念、比较视角和对话建议的结构下,对读欧中多边理念与AI治理路径。发现欧方以统一法案与风险分级为骨架,强调“卓越+信任”的双支柱及规则外溢;中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真正多边主义为立场,采取分领域渐进与场景导向的规制路径,并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协同。小组将差异归纳为立法范式、监管模型、伦理底座、域外效力四维,并提出三项对接建议:一是标准互认与互操作的技术路线图;二是能力共建;三是面向全球南方的联合行动,以推动在“差异中合作”的新型多边治理。

至此,为期一周的“TRECCANI-VIGONI-FUDAN 联合项目”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以罗马的文化参访为起点,以维戈尼别墅的学生汇报为收官,构建起中欧青年在文化与学术层面的双向交流平台。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学者在思想碰撞与合作研究中深化了对文化外交、艺术创新与全球治理的理解,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多边主义与跨文化对话的当代意义。

此次项目不仅拓展了中欧青年学者的全球视野,也为全球院与欧洲中南部高校及学术机构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全球院将继续推动中欧青年交流,探索文化与政策研究融合的新路径,为促进中欧文化与学术合作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供稿|罗昊宁 吴艺哲 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