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全球院举办“当代中国慈善的政策与政治”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11-06       

2025年11月1日至2日,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全球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政策系联合主办,复旦-LSE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慈善的政策与政治”研讨会顺利举行。会议旨在探讨在国家—社会关系不断演变的背景下,慈善治理如何在政策框架、组织网络与文化逻辑中实现平衡。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全球院院长敬乂嘉教授致辞欢迎来宾,指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为重新思考“政治与慈善”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他希望本次研讨能够为学者们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推动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创新成果形成,为国际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随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政策系副主任Timothy Hildebrandt教授上台致意,强调慈善是理解国家—社会关系与可持续治理实践的重要观察窗口,并简要介绍了会议议程与核心议题。

上午场研讨聚焦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政策环境与慈善网络演变。澳门大学胡明教授团队从法律地位、资源获取、政府管理与税收制度四个维度评估非营利组织的政策环境,揭示中小机构在制度变动中的适应策略。浙江大学沈永东教授团队基于全国13,000余家慈善机构数据,分析2016年《慈善法》实施后的网络结构变化,指出捐赠关系日益密集、合作模式趋向多元。浙江大学苗青教授团队则比较了公募与非公募基金会的捐赠流向,认为政策调整与地方公共性差异共同影响慈善资源分布。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这些研究反映出中国慈善治理的制度化进程与社会创新活力的提升。

下午场讨论围绕公民利他行为、性别化慈善治理与非营利组织韧性展开。阿尔伯塔大学Reza Hasmath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imothy Hildebrandt教授与学生李镇尧探讨了经济安全、社会信任与文化价值观对公民捐赠行为的影响,指出在“共同富裕”与社会责任理念推动下,公众参与慈善的意识不断增强。香港中文大学韩玲教授团队分析了女性社会组织在社会团体协作机制与情感劳动的影响下,如何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作用,并探讨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新治理模式。香港理工大学湛学勇教授团队从组织管理视角出发,提出以创业思维强化非营利机构在不确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强调创新、学习与跨部门合作对提升组织韧性的关键作用。

11月2日上午的圆桌讨论以“中国慈善的未来”为主题,由Hasmath教授引导,Hildebrandt教授共同主持。与会学者围绕国家—社会关系的动态平衡、精英与社区慈善的互动、数字化公益的机遇与代际差异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