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Scholar Workshop No.9
青年学者报告会第9期
Topic/主题:
气候变化的人群健康影响与经济效应评估:来自中国的经验
Time/时间:
北京时间11月16日13:45-15:30
Venue/地点:
光华楼西辅楼8楼805E会议室
Speakers/主讲人:
报告1:温度与温度变异性对生育健康的影响
主讲人:蔡婧副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要: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加剧,我国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为改善上述问题,保障妇幼健康、促进优生优育则变得非常迫切,而识别和管理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是重要的抓手。不适宜环境温度被认为是全球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表明,环境温度可能可以影响受孕、胎盘植入、胎儿生长发育等过程。目前环境温度及其变异性对生育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其中,全球有超过1.86亿人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其中大多数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而早产作为最常见的不良出生结局之一,是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重要预测指标。我们基于超过200万对备孕夫妇和超过300万名单胎活产儿的大型队列,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环境温度与适龄夫妇生育力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探索孕期环境温度变异性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联。我们的研究初步发现年均温度每升高4℃与我国育龄夫妇生育力降低2.2%相关(FOR=0.978,95% CI:0.975,0.980)。孕期日温差和日温标准差每增加1℃,PTB风险分别增加28%(OR=1.28,95% CI:1.26,1.29)与9%(OR=1.09,95% CI:1.08,1.09)。可见,环境温度升高可能会降低生育力,主要表现为怀孕等待时间的延长。并且,孕期温度变异性增加可能会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促进生育健康提供参考。
个人简介:蔡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流行病学研究,重点关注不良大气因素生命早期暴露对母婴人群的健康风险。在Circul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22)、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与发育源性疾病专委会委员。
报告2:极端天气健康经济影响评估
主讲人:谢杨副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加频繁和剧烈的极端气温事件,导致中国城市产生大量的超额死亡。我们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了1960年至2020年中国2852个县与热浪和寒潮相关的全因死亡,使用支付意愿法计算了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经济损失。研究结果发现,尽管近几十年来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有所增加,但与寒冷相关的累计超额死亡人数(113.3万人)大约是与高温相关死亡人数的2.5倍。高温热浪造成的货币化死亡价值约为1.28万亿元人民币,而寒潮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51万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寒冷地区的城市因高温而死亡的人数较多,反之亦然。经济发展并没有显着增强中国各地抵御热浪的能力。这项研究对高温热浪和寒潮造成死亡率的时空异质性提供了见解,这对于政策制定者确保长期气候适应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个人简介:谢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和宏观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主导开发了适用于全球、亚洲、国家和地区多层级的人群健康综合评估模型,并与空气质量模型及经济模型耦合开展政策模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课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入选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北航“卓越百人计划”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Lancet Regional Health,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环境与健康领域权威期刊发表30余篇,总引用3000余次,ESI前1%高被引论文累计8篇。担任Energy,Ecology and Environment期刊的领域编辑、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青年委员、IPCC报告评审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柳叶刀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2020:中国报告》执笔作者、《全球疾病负担》Collaborator。
报告3:Climate Change and Hospital Workload: Evidence from China
主讲人:潘聿航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
摘要:气候变化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这项研究利用2013年至 2022年中国1000多个急诊科的住院记录数据,研究了极端气温与医院工作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与 12°C-15°C的参考日相比,低于-6°C的急诊科住院人数减少了12.3%,而超过30°C的急诊科住院人数增加了7.7%。我们发现,高温期间,增加的住院病人主要是那些受伤或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和男性。三级医院和内科、外科、儿科等特定科室在高温热浪期间的工作量增加较大。就经济影响而言,最热的日子中,医疗支出总额将增加7.1%,最冷的日子中,医疗支出将下降10.4%。与自付费用相比,极端气温对保险支出部分的影响更大。这项研究强调了气候变化与特定医疗机构面临的负担之间的关系。
个人简介:潘聿航,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健康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着重于使用因果推断(应用微观计量)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政策制定、气候变化对于健康与社会福利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发表于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以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等科学类和经济学期刊。他201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于香港科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加入北大之前,他曾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Host/主持人:
钱浩祺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
Discussant/评论人:
叶欣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
Please click the link to sign up
请点击链接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