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宾大“全球议题与治理”线上系列活动第三期“人口老龄化:中美两国的挑战与机遇”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5-07       

2022年4月27日,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联合举办的复旦-宾大“全球议题与治理” 线上系列活动第三期——人口老龄化:中美两国的挑战与机遇——通过线上方式举办。活动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教授Dan Guttman主持,在线出席的三位主讲人分别为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震副教授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联合主任Hans-Peter Kohler教授。三位主讲人从比较的视角就中美两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和政策实践进行对话。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参与了此次线上活动。

会议伊始,宾大沃顿中心高级副主任乔喆女士做欢迎致辞。之后,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敬乂嘉教授做开幕致辞。敬乂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受到预期寿命增加和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的推动。虽然中美两国在人口老龄化上存在一些相似特征,但两国国情的巨大差异促其采取不尽相同的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能进一步增加共识,相互启发。他进而介绍了参与此次活动的三位主讲人和主持人,并邀请Dan Guttman教授主持发言和讨论环节。

在发言环节,彭希哲教授作题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题发言。他首先回顾过去70年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及“未富先老”的特征。生育率下降及劳动力质量的变化,加剧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他认为,较之发达国家,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解决老龄问题虽然可以从先期老龄化国家学习成功经验,但更需有中国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地理区位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问题上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

Hans-Peter Kohler教授在发言中首先指出人口老龄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借助积极有效的社会政策和行为模式变化,人口老龄化不应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健康老龄化需要个人和社会在整个人类生命周期中的持续投资。Hans-Peter Kohler教授认为扭转低生育率或许充满挑战,但增加人力资本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低生育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张震教授的发言题为《中国预期寿命的快速增长:进步和挑战》。他结合1770-201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分析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趋势。他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中国需深化医疗改革,避免出现部分高收入国家所面临的高成本、低价值的医疗体系风险。政府应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向公众提供更高效、可持续的卫生保健服务。

主题发言结束后,主持人Dan Guttman教授邀请三位主讲人对观众的线上提问进行了回应,就中美两国的老龄化进程、养老保险金制度以及医疗卫生体系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问答环节后,敬乂嘉教授首先感谢主讲人的精彩发言,并感谢他们的发言和讨论在一系列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治理的议题上所贡献的知识和智慧。他对本次讨论提出四点总结:第一,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回应是对人类智慧的重大考验,政府应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各方力量,推进其自主适应过程。第二,应该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持积极态度,以整体性视野促动社会转型。第三,应重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混合体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潜能。第四,中美两国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似与相异之处,需谨慎、明智地相互借鉴。

活动最后,主持人Dan Guttman教授和乔喆主任再次感谢三位主讲人的精彩发言。本次线上活动在热烈而愉快的气氛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