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7 董礼胜教授主讲“非平衡治理而非善治:一个新理论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3-07-03       

2023年6月21日,复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系列讲座第47期在光华楼西辅楼8楼会议室举行。苏黎世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客座教授董礼胜做了主题为“非平衡治理而非善治:一个新理论的概念”的讲座。讲座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敬乂嘉教授介绍了董礼胜教授的个人履历,对董教授来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做访问研究表示诚挚的欢迎。董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比较政治学家、行政学专家,现任瑞士苏黎世大学政治学系客座教授,曾任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亚洲政治教授(2017.08-2000.08)、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玛丽•居里教授级研究员(2015.06-2017.05)、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欧洲所和研究生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2015)。董教授至今已出版中英文著作20部,其论文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和《欧洲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及《公共行政学评论》、《美国公共行政学评论》、《国际行政学评论》、《亚洲公共政策》和《当代中国研究》等国际学术期刊。

讲座伊始,董教授追溯历史,指出在过去三十余年间,“治理”概念及其包含的目标逐渐被其姊妹概念“善治”及其列出的冗长的目标清单所替代。概念内涵的不断膨胀不仅使得学界和实务界对其感到越来越难以把握,而且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善治”概念片面强调作为“最佳模式”的结果而忽视了治理不平衡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实现途径的多样性,使其难以在现实中操作。

随后董教授梳理了当前学界和实务界提出的可以改善或取代善治概念的治理理论,在肯定这些理论的积极面的同时,董教授也认为迄今为止提出的替代方案缺乏理论上的合理性及切实可行的原则。董教授进而提出了构建“非均衡治理理论”的主张。非均衡治理理论受到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启发,强调治理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现象,治理的改善必须打破“低水平均衡锁定”。

接下来董教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分领域、分地域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是对非均衡治理理论的有效验证。而与此同时,国际学界和实务界也正在反思“善治”作为援助和贷款的先决条件的合理性以及推进“善治”给相关国际机构开展工作带来的矛盾。董礼胜教授最后指出,未来推进非均衡治理理论的研究需要借鉴多学科的方法,该理论的发展也将成为构建跨谱系的公共行政理论,助推公共行政理论本土化进程的一次尝试。

在问答和评论环节,在座师生围绕“均衡”和“平衡”的概念界定,非均衡治理理论中“涓滴效应”和“虹吸效应”的发生条件和机制,如何选择案例展开实证研究及非均衡治理理论的先验价值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讲座结束后,敬乂嘉教授代表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向董教授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