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的中美医院管理:复旦-宾大“全球议题与治理”论坛第一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461

2021年5月25日,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Penn Wharton China Center)联合主办的复旦-宾大“全球议题与治理”论坛第一期,“全球疫情下的中美医院管理”,通过线上方式举办。活动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教授Dan Guttman主持,四位演讲嘉宾分别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首席医疗官兼高级副总裁Patrick J. Brennan,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首席运营官Philip Okala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英耀。四位演讲嘉宾从比较的角度,就中美两国以及他们所在的医院系统在疫情条件下的医院管理实践进行了深入讲解和对话。1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会议伊始,宾大沃顿中国中心资深副主任Zoe Zhe Qiao简要介绍了宾大与复旦新建立的论坛系列。随后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敬乂嘉教授做开幕致辞,他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应对新冠疫情合作乏力的情况下,创造全球治理的知识和价值基础变得越发迫切。复旦和宾大作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大学,通过建立“全球议题与治理”论坛,形成一个知识创造、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在全球健康、气候变化和清洁生产、减贫和包容性城市化、科技创新、全球移民、数字治理、贸易与金融等领域展开讨论。论坛将邀请学者、科学家、意见领袖、公私和第三部门从业者、以及其他领域专家来讨论具有全球意义和重要性的话题。

主持人Dan Guttman随后简要介绍了应邀参与此次活动的四位演讲嘉宾并进入到活动第一环节,由四位嘉宾分享中国和美国在疫情条件下的医院管理情况和经验。

首先,中山医院朱畴文副院长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对中国的整体疫情过程、以及医疗队在武汉的工作进行了分享,集中展示了武汉抗疫工作中对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有效调配,以及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实践。他认为,武汉封城决策、全国性医疗资源调配和支援湖北、联防联控体系、快速流调、溯源和隔离、社交距离和戴口罩、“四早”办法等策略,是中国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他还提出对后疫情时代我国医院管理新常态的思考。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首席运营官Philip Okala基于2020年3月至今宾大医疗系统的新冠疫情确诊病例数变化趋势图,直观阐述了疫情对医疗系统产生的重大冲击和影响。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首席医疗官兼高级副总裁Patrick J. Brennan分四个阶段介绍了美国的卫生医疗系统从2019年12月至今的新冠疫情管理实践。他指出有限的ICU病房的承载力、检测能力和个人防护设备以及无法跨行政区划配给疫苗是疫情防控过程中最艰难的挑战,同时分享了美国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强调充分利用医疗服务系统联动的重要性。最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英耀副院长聚焦于后疫情时代的医疗系统重建作分享。通过介绍中国的分级诊疗制度以及抗疫时期将公共卫生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经验,他指出在后疫情时代要继续加强医院管理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强化各级卫生机构之间以及医院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动员公众的参与。在各自报告结束后,四位主讲人还就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分级分区诊疗和管控制度等经验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在第二环节,主持人Dan Guttman向各位嘉宾提出了问题。他指出,在2019年10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曾经发布了全球健康安全报告,其中将美国的整体反映能力列为第一,而将英国列为第二,而中国是第37。他因此希望了解,前期的准备工作在疫情条件下的医院管理中发挥着怎样的实际作用,以及如何看待社区在督促公众采取居家隔离和佩戴口罩等措施中发挥的作用。朱畴文表示,中国基层有很多志愿者在帮助社区推动相关工作,民众也非常配合政府的抗疫行动,他们大都自觉自愿居家隔离、佩戴口罩。Brennan从供应链能力的角度分析了美国疫情期间防护物资的紧缺困境。Okala进一步补充到提高医疗物资的库存管理能力也是疫情对美国医院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两位美国的嘉宾同时表示,疫情对美国大多数医院的冲击剧烈,具体体现于医院收入和效益的骤降,美国的联邦政府虽然通过美联储降息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但是美国目前所面对的失业问题仍十分严重。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四位主讲人就观众所关心的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回应,并强调在逆全球化的今天,科学家与学者应持续推动全球层面的沟通和知识的跨境传播,在医疗卫生领域具体体现于临床实践与药物研发等方面。最后,四位嘉宾都认为应继续加深复旦与宾大两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各个领域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进步。本次论坛在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


供稿、审校: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