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青年学者报告会第10期在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举行。来自复旦—LSE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杨月舟博士进行了主题报告。此次青年学者报告会由全球院李蕴雄青年副研究员主持。
报告会开始前,李蕴雄老师简要介绍了报告人。杨月舟博士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国际发展学博士学位,拥有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生物能源硕士学位。她的研究聚焦于非洲的产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农业投资的经济影响。
报告会伊始,杨月舟博士通过专著 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 Politics, Labor,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Africa引入了本次讨论的主题——中国国有资本是否具有特殊性。杨月舟博士将中国投资者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合作竞争关系的国有企业,二是遵循雁行模式的私营企业,三是灵活机会型的私营企业。通过比较中国资本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农业中的特点,杨月舟博士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资本在非洲农业中的特殊性,强调其表现为“嵌入式即兴性”——即中国投资者在全球资本流动中并非完全独立,而是深受国内政策、文化背景以及东道国政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杨月舟博士分析了赞比亚便捷的土地购买模式如何促进中国资本在当地农业的快速拓展。相比之下,坦桑尼亚的土地政策使中国投资者在购地过程中面临困难。通常,在购地后,中国投资者会关注周边居民的需求,建设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改善当地社会服务。因此,杨月舟博士指出,中国资本在非洲农业中的多样性不仅源于经济利益,还与文化、政治及社会因素的深度交织密切相关。
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积极讨论。杨月舟博士分享了关于论文题目、理论框架选择以及选择农业为研究领域的心得。在场同学提到结合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殖民历史有助于解释土地政策的差异。杨月舟博士表示认同,并进一步阐述了两国历史背景对政策的影响。
讲座结束后,李蕴雄青年副研究员为杨月舟博士赠送纪念礼物,现场师生合影留念。
供稿:李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