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2021年“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环境治理”研究生暑期学校于2021年7月5日至9日以远程视频方式顺利举行。本次暑期学校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院校的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环境治理”这一主题开设讲座进行研讨和交流,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的近80名学生参加。
7月5日上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发展系系主任Kathryn Hochstetler教授做了主题为“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发展中国家”的讲座,Kathryn Hochstetler教授介绍了多边环境协定的历史发展、数量的变化及背后原因,并就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的角色发展历程展开论述,她认为全球共同解决环境治理议题仍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此外,她简要介绍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发展系的相关项目。
5日下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政策系Timothy Hildebrandt副教授做了主题为“疫情政治:理解后新冠肺炎时代的社会政策—来自艾滋病的启发”的讲座,他首先对社会政策这一领域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政策系作了简要介绍,随后概述了社会政策的常用理论和框架。讲座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后疫情时代社会政策的看法,并指出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危机,但不能寄希望于这场危机能够带来全球社会政策系统性的永久变革。短暂休息之后,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钱浩祺围绕“面向碳中和的气候治理:技术发展”这一主题,从技术发展与政策选择两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面向碳中和的气候治理模式与选择路径。钱老师从当前气候治理的背景切入,提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风险与挑战需要全球国家协作应对。随后,在如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这一问题上,他认为一方面需要利用技术手段等方式最大限度实现中国低碳发展转型目标;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战略保障和政策体系,同时引入市场模式,与国际市场机制对接,将政府规制性措施与市场机制结合,引导绿色低碳发展。
7月6日的两场讲座由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徐菁媛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米志付主讲,两位青年学者分别就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历史沿革与经验启示,以及投入产出分析与碳足迹展开具体论述。人类进入了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也是中国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十年,碳足迹、消费端碳排放则是近几年新兴的研究主题。两场讲座内容贴合前沿研究方向,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与思考。徐菁媛老师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趋势和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内容,并指明新中国成立至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转变。随后,她就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和制度基础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展开深入讨论。她强调,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需注重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等多元议题的有机结合。米志付老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详细讲授了投入产出分析这一定量经济学模型;随后,他就投入产出方法如何用于核算碳排放以及碳足迹核算方面的应用进行具体讲解。最后,米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并鼓励同学们在相关领域发掘兴趣、开展研究。
7月7日上午的讲座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薄燕教授主讲,主题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国、美国与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欧既是最引人关注的责任方,也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关键建设者,这些构成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基本要素。针对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新变化与连续性和美国特朗普政府立场的变化对三边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薄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细致且深入的分析。最后,薄教授指出,气候变化仍将是中美欧三方互动的重要问题领域,三方仍会维持“三方共处”模式,而这也表明了中美欧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三边关系的连续性和延展性。当日下午,巴西热图利奥·巴尔加斯基金会大学Jose A.Puppim de Oliveira教授作了主题为“气候变化的治理:从全球到地方”的讲座,教授首先从时间发展的顺序梳理了全球应对环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随后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问题。他认为,国际组织、国家、地方、城市和企业都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
7月8日上午的讲座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青年研究员王玉涛主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结合国内城市的具体实践案例,例如各省间的生态补偿,王玉涛老师分析了生态产品如何实现其价值这一核心问题。王老师认为,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建设美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是落实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午的讲座中,Jose A.Puppim de Oliveira教授就“生物多样性:地球健康的治理”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从城市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城市中可以存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随后,他对如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提出建议,并探讨了自然资源共同利用的方式。最后,他认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是健康地球和社会福祉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必须纳入城市政策和规划。
暑期学校最后一天即7月9日的讲座由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三位客座教授主讲。上午,来自美国纽约大学亚洲法学院的教授Daniel Guttman作了题为“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的讲座。他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力能源以及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电能是向新技术和社会转型过渡的关键;随后,他详细解释了电力的主要燃料来源和各自的优缺点。在电力治理上,Guttman教授认为就近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发展的未来愿景。来自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布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的荣誉教授Oran Young则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展开讲座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过程、治理安排及其影响。他对比了基于规则的治理模式和基于目标的治理模式,认为基于目标设定的模式能更好地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景,但要求更广泛的社会和治理变革。下午的讲座由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管理学院和伊拉斯姆斯法学院的教授Martin de Jong主讲,主题为“城市标签、城市品牌和可持续城市转型”。他提到政府对城市品牌的运用急剧增加,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知识城市等。他认为,城市品牌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如果将城市品牌的核心要素融入政府规划,形成城市品牌战略,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行动,这将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实现。
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校让同学们在假期度过了难忘且有意义的一周。同学们通过聆听讲座、与主讲人交流互动,学习了解到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知识。本次暑期学校圆满落幕。
供稿:舒蔚兰
审校: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